往生彌陀淨土、兜率淨土修持難易比較 常照法師 前言 大德,當您未探討「二處淨土往生因緣比較」前,請先看「佛說佛名經」,以便認識「西方極樂」和「娑婆世界」的時間對比。還能認識其他佛國的時間,這樣您更能了解娑婆人類百歲壽命,等於他方國土的剎那。 《佛說佛名經》云:「爾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世尊!如是諸佛如來,所有壽命長短等不?』 佛告諸比丘:『汝等諦聽,當為汝說。比丘!我此娑婆世界賢劫,釋迦牟尼佛國土,於安樂世界為一日一夜。若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土一劫,於袈裟幢世界為一日一夜。若袈裟幢世界碎金剛佛國土一劫,於不退輪吼世界善快光明波頭摩敷身如來國土為一日一夜』。」 娑婆世界自生至滅為一劫,名為賢劫。一劫分為四中劫,即成、住、壞、空。每中劫有二十小劫。一小劫由一增一減的所成數目如左(人壽最高八萬四千歲): 84,000×100×2=16,800,000年(一小劫) 16,800,000×80小劫=1,344,000,000年(娑婆世界生存時間) 如果以廿四小時計,娑婆世界一小劫(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等於「西方極樂世界」十八分而已。 60分×24=1440分 1440分÷80=18分 凡是佛教徒,都知道有「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概念,出自「淨土」思想,「淨土」思想是佛陀滅度後(大約公元二、三世紀),印度有幾位聖者首先發揚。當初世親菩薩造「往生淨土論」,龍樹菩薩主張,十方佛國皆有淨土,只要隨眾生因緣根基,認真修證即得往生。 東漢明帝以後,佛經陸續傳入中國,而淨土思想隨之傳入,淨土思想發展後,民間信仰也漸漸變化,東晉時代,道安法師,引導一些弟子專修「彌勒淨土」。道安法師的弟子慧遠,則極力弘揚「彌陀淨土」。因為遠公極力弘揚的關係,所以自遠公以後,西方淨土信仰,比兜率淨土信仰盛行世間。 到了初唐,《淨土十疑論》、《往生安樂集》、《淨土論》問世以後,「兜率淨土」思想更加沒落,為什麼?這三論之作者因為偏愛「西方淨土」,在有意無意中,將兜率淨土的殊勝處,貶去它的真實價值。 「兜率淨土」思想另一沒落原因,就是歷史上一些政客,利用神道出機,或著造偽經,以彌勒下生,天下太平為號召,愚惑群眾來滿足個人政治欲望。唐朝武后是其中一位,由唐至宋,尚有多起,民初以來民間信仰,暗中也有一大變化,因此造成一些人對於「彌勒信仰」產生錯覺,也導致一些大師不敢弘揚。這也是沒落原因之一。 當前台灣的淨土信仰,「西方淨土」有大部份的人極力弘揚,所以信徒日增。「一貫道」傳道法義內容,雖然有「彌勒」色彩,有很多「不如法」的地方,尤其是「彌勒下生」因緣,又把眾生誤導,這方面又使眾生錯覺和懷疑「彌勒淨土」的真實性。有些佛教徒,認為「彌勒」是一貫道的信仰對象,佛教徒不可信仰。也有些不明經義的佛教徒訛傳,不是將兜率內外院混淆不清,就是大膽假設,現在信仰「彌勒法門」不是時候。這種人當然還有很多莫名其妙的高見。這攪亂視聽的音聲,如不引經明確更正,殊勝的「彌勒淨土」,永遠不能弘揚於世。這種妄見的人,會誤導眾生錯失往生「兜率淨土」的機會。 今根據淨土有關的教典,抽出幾段經文,供同修參研,以便依經精進至實際,以免訛修訛傳,誤己誤人。 淨土之共同點 「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兜率內院」也是淨土。「西方」是娑婆世界外,十萬億佛土中,其中一世界。「兜率」是本土中,欲界第四天之「兜率內院」,眾生能往生這二處世界,個個皆得「不退轉於無上道」(遲速有分別),不是一般淺見的人說:「往生兜率將來還要來人間受生死輪迴。往生西方可直修至補處,不必再受人間生死輪迴。」 《無量壽經》卷下:「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又說:「聞此經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 這是說明得往生彌陀淨土者,絕對不退轉,可是聞此經後,願意往生者,即得往生?當然要看個人是否「專心信受,持誦本經,講誦本經,講說佛法一切善行。」世尊又說:「願生安樂國者,可得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 得往生的條件包括不「犯五逆罪」,不「誹謗正法」。如果一位進修「西方淨土」的弟子,因偏愛自修的宗派,可是不理解別宗法義,也不明白別處淨土殊勝,隨意出口批斷者,必負「誹謗正法」之罪,因為別宗宗義,也是出自世尊金口,請諸位大德出言謹慎。 從上面三段經義看,得往生「西方淨土」者,由信仰、意願、守戒、懺悔,逐步進修,所得往生效力。絕對不是淺薄的相信,就能往生,切勿訛傳,使聞法者在進修中懈怠。諸位應該明白,要立地成佛者,不能不放下屠刀,然後好好禮佛,懺除已往業障,不然的話,往生前眾業現前纏身,看你怎麼跑得了。 那麼皈依彌勒菩薩,求生「兜率淨土」,是否再退墮,受六道生死輪迴? 《上生經》云:「汝今諦聽,是彌勒菩薩,於未來世,當為眾生作大歸依處。若有歸依彌勒菩薩者,當知是人於無上道得不退轉。彌勒菩薩成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時,如此行人,見佛光明,即得授記。」又說:「令其堅固,不退轉於無上道。」「此人須臾即得往生,即於無上道,得不退轉。」 經中所說,歸依彌勒,作彌勒弟子,將來往生「兜率淨土」後,不只「得不退轉」,還能得到「授記作佛」。佛陀的開示保證,弟子們應該可以放心,如果還不相信者,請看「彌勒上生經」。 往生「西方淨土」和「兜率淨土」還有一共同點,根據「西方淨土」諸經說,修西方極樂得往生者,有阿彌陀佛、千化佛、諸大菩薩授手迎接,往生「彌勒淨土」亦有千佛授手迎接。 《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墮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 今吾人居住之世界稱為「閻浮提」或「娑婆」,世界自生至滅稱為「賢劫」,「賢劫」中有千佛出世,「賢劫千佛」第四尊「釋迦牟尼佛」,第五尊「彌勒佛」。今「彌勒佛」在「兜率內院」為「補處菩薩」,所以「兜率內院」稱「彌勒淨土」。法華經所說,生「兜率天」,即是往生「彌勒淨土」。 《上生經》說:「值遇賢劫一切佛,遇星宿劫諸佛世尊。」無論「十方一切佛」或「賢劫千佛」,佛佛平等。求生「兜率淨土」有賢劫千佛授手迎接,彌勒尊佛放光迎接,還有兜率內院諸天子雨曼陀羅華迎接,這是何等殊勝。 吾人是賢劫眾生,累劫以來已結無量冤親因緣,這些冤親未解脫前,必受五濁惡世六道生死痛苦,所以他們應該急速得到濟度。大家同心協力,使本土速速淨化,是順理成章的努力意念,所以求生「兜率」,再下「閻浮提」度盡冤親,修行才有真實意義。 淨土之不共同點 「淨土」是清淨環境,無五濁垢穢的國土。聖者所居的地方叫「淨土」。經中稱為「佛國」或「佛土」、「淨剎」。 淨土在經中分為三類: 自受用土:又名「寂光土」,或名「不共土」。是佛尊本身之業感報土。佛陀福慧究竟圓滿,所感得的清淨土。仁王經說:「三賢十聖居果報,唯佛一人登淨土」。 他受用土:是佛陀為十聖菩薩所創設。十聖菩薩有十地不同程度,地地必要提升,以至於「等覺」。所以佛陀必幫他們創造淨土,以作教授「十波羅蜜」之用,使地上菩薩得分證真如,以便達到究竟圓滿。 攝眾生土:又名「應化土」。是攝持眾生作教育度化之淨土。如西方「彌陀淨土」,東方「琉璃淨土」,東方「阿𤴓佛土」,兜率內院「彌勒淨土」等。攝眾生土分為三類菩薩不共土,是佛與菩薩共(類似他受用土)。一、三乘共土,是佛、菩薩和二乘。二、聖凡共土,有凡夫也有聖人,包括佛、菩薩、二乘、天、人等。 彌陀淨土為大乘不共土 西方淨土,有人認為西方淨土皆是菩薩,內中之聲聞乘以因位說的。 《阿彌陀經》說:「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諸菩薩眾亦復如是。極樂國土的眾生,皆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菩薩之名,不退轉成佛進路之義)。」 經中又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往生論》世親菩薩說:「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世親菩薩認為「西方淨土」是大乘不共土,所以內中無二乘、女人及根身不完整的眾生。在《往生論》中他又說:「眾生如不修五念門得圓滿者,是不能隨意往生其土。」(五念門修持下段再說) 也有人認為「西方淨土」是聖凡共土。因為得往生者,有三品九生之位,有二乘也有凡夫,應該屬於攝化之聖凡共土。 可從「觀無量壽經」深入探討,除了上品上生位,須臾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其他品位,必經蓮池蓮花,一番改造,清淨似蓮花才得出來。改造時間如左: 上品中生位,「往生者生彼國七寶池中︰︰經宿則開。」 上品下生位,「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花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西方一日一夜,娑婆世界一劫) 中品中生位,「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花開敷,經半小劫成阿羅漢。」(七日等於娑婆世界七劫) 中品下生位,「經七日已,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 下品上生位,「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花乃敷,當花敷時,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住其人前︰︰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七七日娑婆世界已經過四十九劫) 下品中生位,「往生七寶池中蓮花之內,經過六劫,蓮花乃敷︰︰聞法後發無上道心。」 下品下生位,「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花中滿十二劫,蓮花方開︰︰聞法歡喜,發菩提心。」 《無量壽經》卷下云:「西方極樂的邊地,有胎生疑城,念佛不專而往生疑城者,五百歲不得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這五百年不是人間五百年) 從前面幾段經文得到了解,小根基的人不是隨意得往生,就是能往生者,必受蓮池蓮花或疑城胎生,一段長期間業識改造,至某一部份業識清淨似蓮,才夠格入淨土世界。「西方淨土」是大乘不共土,這是不用懷疑的,發願往生者必依經加強功行,切勿懈怠以免自誤。 兜率淨土為聖凡共土 彌勒淨土:有兜率「天上淨土」和娑婆的「人間淨土」。兜率內院是娑婆世界補處菩薩所依止的地點,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都一樣,是一種固定公式。今彌勒菩薩為兜率內院天主,正為諸天眾及無量聖眾說法,周邊也有他方來的諸大菩薩,五百億天子,以及人間往生的佛陀四眾弟子,所以說「彌勒淨土」是聖凡共土。因為求生「兜率淨土」將來往生者,即刻於蓮花上花開見佛。 《上生經》說:「是時菩薩隨其宿緣為說妙法,令其堅固,不退轉於無上道心。」求生「彌勒淨土」者,往生容易,解脫急速,因為還得隨彌勒菩薩下生人間,赴龍華三會,聽彌勒佛說法而證「法眼」,「授記」未來作佛。 《上生經》說:「彌勒菩薩,成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時,如此行人,見佛光明,即得授記。」 《下生經》說:「彌勒佛,住世六萬歲,憐憫眾生,令得法眼。」(法眼就是菩薩位) 生彌陀淨土修因 明彌陀本願發心修行 根據《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的說明,無量劫前,閻浮提在「世自在王如來」的時代,有一位國王聽佛說法後,即棄王位出家,法號謂「法藏比丘」(就是阿彌陀佛)。 出家後的「法藏比丘」,在佛前發無上菩提心,希望將來作佛時功德勝過十方一切佛。「法藏比丘」受「世自在王如來」鼓勵後,再發「四十八條大願」,這些心願是包括如何莊嚴淨土,如何度化眾生。 他發願後,即勇猛精進,修習諸行無量功德,以便莊嚴未來所要成就的「極樂國土」。在因位的「法藏比丘」,歷阿僧祇劫修「菩薩行」,自利利他。 在自利方面: 他不生起貪欲念,瞋恚念,愚痴無明念。 他不貪著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修持中忍受無量無邊苦難。 他常常憶念過去佛,所修的善根行。心常寂靜,遠離虛妄,堅守誠實正行。 他對佛法僧寶絕對相信,並尊重三寶,恭敬三寶。 他非常注意身口意三業,不譏笑他人過失,舉止行動不失威儀,心常清淨無貪無染。他依真諦法門,來種植眾德之本。 在利他方面: 他不斷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以六波羅蜜利樂眾生。 他遠離粗語,以溫和面貌,關愛的語言,饒益眾生,令一切眾生,得到真實功德成就。 這種自利利他的行持,做為眾生榜樣,使無量無數眾生發菩提心,也得到身心自在。 對於過去諸佛所尊重、恭敬、供養的工作,未曾間斷,如是經過無量百千萬劫,親近一切佛,並種植眾德,以此成就最初所發大願,莊嚴「極樂國土」完成最上圓滿。真是「無量比丘僧,唯一廣大心。」彌陀有大願心、大努力、大犧牲,才有十萬億佛土中的「西方極樂」最大莊嚴成就。大德們!前車可鑒,咱們應該效法,發大願心,步其後塵,勿存「共享其成」之心。 信願行之真實認識與修持 佛法中修持任何一法門,離不開「信願行」三大資糧。 「信」是信心、信仰、信念、信受等。 「願」是願意、願力、發願(心)等。 「行」是行持、修行、修學等。 《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佛法能得到深解與精修者以信入手。淨土法門雖是簡易「得不退轉」,如不具足信心,是不能圓滿達到。 「信」不是淺薄信仰,也不是若有若無的信心(不是偶而朝朝山,或初一、十五日、六齋日吃素,更不是覺得有時間唸唸佛、誦誦經而已。) 《無量壽佛經》說:「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三心建立,才是往生「極樂淨土」之根本信心。 「信心」之建立,首先建立正確人生觀││先想想看人自出世到死亡,是為了什麼而活的?在幾十寒暑中所求的是什麼?又有得到什麼?一生中時時為老病死惶恐,也有突發的事故,無情的天災,兵荒馬亂,烽火連天的人禍,這又為什麼?這些切身的問題,欲求答案,只有從佛陀所說的法義中去了解。 人是活在因果業報中,生由業力來,死是業力的一段結束,一生禍福吉凶皆是滿業,由不得你。 眾生在三界六道轉變生死,這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人心無常,法界無我,諸法緣生緣滅,切勿迷執這小我而造業。如果太重視這短暫人生,恐怕輪迴不止,苦無出期。但眾生只要能覺悟,就可以解脫六道生死輪迴,得到永遠無盡期的極樂。 諸位!想想看,人生(器世間)到底有什麼值得追求和貪戀?就是世間上所愛的一切,有求即得,終其究竟又有幾項真實。 「信」是信佛陀的法語(經藏),看破人生,趨向佛道,皈依三寶。信「十惡業」是輪迴生死的主因。信「四諦法」是解脫之門。信「六波羅蜜」是步上「無上正等正覺」之道。信「淨土法門」是最簡易得「不退轉」之法。信「彌陀四十八大願力」攝持於我。信是學佛之根本信念,如果不能建立佛法信念,或信念不堅固,茫茫苦海,求出無期。 佛陀法語有十足信仰,人生觀即正確,如果是疑信?那就另當別論。信仰後要再進一層踏上「發願」,才得信心十足。 「願」對於佛法既然生起信心,必要發願,「願」是為了所求滿足,如果不發願恐生退悔之心,因為凡夫多被劣性蒙蔽,容易懈怠,所以必加以誓願,執持一生行動。 法苑珠林說:「凡夫力弱,惡習固多,以住閻浮,其心怯弱,初學是法,恐畏退散,常發大願,扶持此行,乃至終身,無有障惱,隨種善根。」 《十住論》說:「有人以指,舉大千世界,在空卻住,不足為難。若發誓言,我當作佛,是人希有,何以故,世人心劣,無大志故。」凡夫當如何發願? 決心脫離娑婆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超脫三界,並以佛法進修,斷盡煩惱,遇有魔難、挫折絕不退志。 決心守十善戒,修四諦法、六波羅蜜行,求生彌陀淨土,早證菩提,遇有魔難、挫折絕不退志。 決心學無量法門,效法彌陀大志,駕慈航於苦海,度無量眾生,得生淨土,同證菩提,遇有魔難、挫折絕不退志。此願與十方佛,菩薩同一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如不發願,恐難維持最初心志,古人所謂「一暴十寒」,一生所求,未能全志,難成大事,謹記。 「行」是修行,既然發願,應該修行。行有行走的意思,既然欣慕西方發願往生,應該速速起行。 起行前,先了解入淨土之基本條件,如果條件不符合,往生者會被停在邊地的「胎生疑城」,等五百年後審查通過,才被引進。所以必先了解「三品九生」之往生資格,而後返觀自己是否「量力進修」?如果入法多年,至今心常罣礙名利,只顧世法,心口不一,貌合心離,到時世緣業盡,想往生者難上加難。誠如印順導師說:「有人早作沙門、居士,聽過佛法,也能談些佛理,也能分別善惡,可是依然為非作歹。以為只要臨命終十念或一念『阿彌陀佛』即能往生,這是大錯特錯。或者以為,日常生活無論作好作歹無關緊要,只要臨命終十念,即能往生。何況自己時常念佛。這種人雖在佛法中,不修功德、不守戒、不持齋,對人對法同樣顛倒,胡作妄為,不但不能勉人為善,反而誤人為惡,實非吾佛弟子。」有些人自認為佛弟子,手掛唸珠,偶而唸唸佛,一生中雖無大患,但也乏善可陳,人生以此為滿足,其實也是可悲的人生。所以說佛弟子必量力修學,並負起如來家業。如果當前心力、身力,能挑七十重擔,而不量力負起,只顧守易棄難,無丈夫氣慨,這種人必須生慚愧心,痛改前非,不然往生「西方極樂」是難上難。 年紀老邁老人家,體力衰微,不比年青體壯,知道唸佛好,也該好好唸佛、禮佛,最好在幾年用功,真能達到一心不亂(老人家沒世事憂慮正好用功),才能符合往生西方淨土條件,到時才會「含笑西歸」。用功十足,也要明白去處,念佛功德盡皆迴向「西方淨土」。尤其是教授者,要有明確指導。 有關「行」的認知,下段資料,請詳細了解。 根據《阿彌陀經》說:西方淨土的成員,是「菩薩」和「阿羅漢」,眾生皆「阿鞞跋致」。所以佛陀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最起碼持佛聖號「一日或七日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心不顛倒」才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至於「觀無量壽佛經」所說,往生「西方極樂」條件,「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些基本之修持工作,行者勿當「馬耳東風」,勿認為有空「唸唸佛」,就能往生「極樂世界」。不錯,經中常說「念佛」得「往生西方」,可是要徹底明白經意,以免自誤誤人。 所謂「念佛」,是「想念」和「觀想」,絕對不是「口唸」而心不「念想」。「觀無量壽佛經」內容,前十三觀皆是觀想。從觀想日、水、地,西方國土諸境,大菩薩觀音、勢至。觀想「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每一相又有八萬四千好形,每一好又有八萬四千光明,每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是「念」、不是「唸」,經中所說「憶想」,如果真能「心切用功」是謂「念佛三昧」,修者即得「見佛立前」。 《佛說般舟三昧經》說:「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佛言:專念故得往生,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巨億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菩薩中說法不壞色。」 經中又說:「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之,譬如人夢中所見。」 至於《觀經》所說:「一生造作惡業,應墮惡道,有人教你『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此「稱」即是「稱唸」,所以說「令聲不絕」才是「唸佛」。 或者一般人會想,一生中不作惡業,當然不墮惡道,平時多少也有唸佛,參加共修,難道臨命終「十念佛號」,不能往生「西方」嗎?我想是吧!既然今生早有佛緣,歸依三寶,而不好好進修,加強功德圓滿,以增未來解脫因緣,這種懈怠苟安心態,該修不修,該作不作,該度不度,辜負佛恩,已非佛子該有表態,到時世緣業盡恐無佛力接引,好好想想看。雖然今生無甚大惡,可是累世冤債無量,到時業障現前,莫說十聲,就是一「阿」字不一定唸得出聲。還是生前盡心盡力修持。 經中所說「十念」有多種解說,很多大德認為,一呼吸中唸十聲「南無阿彌陀佛」,總共十次呼吸為「十念」。十念中持續不斷不起妄想雜念。往生要有這種能耐,也該在平時加強自我訓練,訓練中斷盡妄想雜念,以利將來臨命終時十念完成「一心不亂」,才能得佛接引。 「十念」在《大阿彌陀經》所說,為「十晝夜」,經中說:「一心常念阿彌陀佛,欲生其剎,十晝夜不斷絕者,命終必得往生,縱不能十晝夜,當絕慮去憂,勿與家事,勿近婦人,端正身心,斷除愛欲,齋戒清淨,志心憶念彼佛,持誦名號,欲生其剎,只一晝夜不斷絕者,命終亦得往生。」 觀經所說,下品下生眾生,是一生中五逆十惡之人,在臨命終時,得懺悔因緣而往生,這種情形萬人中難取一人。五逆十惡之人,多數遭橫禍惡死,有人死亡前業障蔽身控心,莫說十念,一念也難,諸位同修趁早懺悔,以免將來未能如願。 嘉義能仁禪寺,慧深法師在電台播音中說:「四十年來,台灣二千萬人口,有四百萬人唸『南無阿彌陀佛』,事實只有四百人往生極樂國土。」這個只有萬分之一成就的數目,真令人擔憂,眾生實在愧對彌陀、觀音。 「西方淨土」品位,無論是觀經所說「三品九生」,或大阿彌陀經所說「三輩」往生,都無關緊要,重要是因位中的眾生,是否認清自己,認知往生條件和個人修為,不然這空洞妄想,於事無補。 有一事實,求往生者必有正確認知,切勿把「往生西方」看得太簡單,「事難即極盡努力而成就易,事易即懈怠心生而成就難。」切記。 求往生者無論出家或在家修士,必要具足三心,要有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等作為正行,其他還要慈心不殺,具諸戒行。平時多多讀誦大乘經典,或唸佛或禮佛,或八關齋戒等,皆是實質修持、懺悔,而後一切功德迴向發願往生彼國,量力而盡其心,到時必往生無疑。 至誠心:就是在個人身口意的修持中,必要內外相應,身心合一,不得內存名聞利養之心,外現賢善精進假相,要真真實實求生淨土。在三業中身業禮拜「阿彌陀佛」,佛前真心懺悔。口業者要常常讀讚,讚「阿彌陀佛」的偉大。意業者。全心念想諦觀「阿彌陀佛」三十二相金身。 深心者:深信之心,深信自己是一位煩惱具足凡夫。無始以來輪迴五趣,不得解脫。今適得人身,又聞佛法,知彌陀四十八宏願攝受眾生,若順其願心修持,必受攝持而往生,如是等深信不疑。 迴向發願心:就是平生修持一切功德,不論是人天善德、布施、持戒、十善業、觀想、唸佛、讚禮、讀誦、禮佛、共修,及一切善行,悉皆迴向,願生彼佛國土,口中迴向,心作觀想彌陀。能具此三心,量力盡心,將來必往生彌陀國土。 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往生條件,除了上述三心具備,必生其國,其他尚有修持條件,同樣可往生,包括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深信因果、不謗大乘、發無上道心、受持五戒、八關齋戒、不造五逆、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有過懺悔,知慚愧心不重造惡業,常常稱名唸佛,稱「南無阿彌陀佛」名。如能至心稱名者,無量無邊罪業種子,得受「佛光普照」自能乾枯消滅,不生起現行。修行心真心誠,萬德自能圓融,到時千佛授手接引。諸位!莫認為困難,諸大菩薩和諸大德能,為什我們不能,所謂:「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卑生退屈。」 念佛與稱名 求生淨土的修持法門,除了上述信願行三資糧,及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三心具備。還有念佛的定力、定境。所謂「念佛定境」就是「念佛三昧」。 念佛法門,從淨土相關的經典來看,除了《菩薩念佛三昧經》、《般舟三昧經》、《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外,就是《觀無量壽佛經》最為提倡。 「觀經」的開始,就是王舍城太子「阿闍世」,忤逆不孝,將父王母后拘禁,時王后禮佛,求佛救度,願離五濁惡世,求生極樂國土。佛陀示現十方淨土給王后「韋提希」選擇,韋提希選上了「西方阿彌陀佛世界」。王后說:「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思惟』就是『念』,『正受』就是『定』)。 世尊向韋提希說:「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繫念』就是把念頭縛在一處。『諦觀』就是仔細觀察。) 而後佛陀又向韋提希說:「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繫念一處,想於西方。」 觀經第九觀,佛陀又說:「但當憶念,令心眼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佛,以見一切諸佛故,名『念佛三昧』。」 觀經末段,佛陀說:「何況憶念,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分陀利華』。」(分陀利華就是白色蓮花) 從觀經的內容可了解,念佛求生極樂,佔很大份量,因此,有很多眾生,以「念佛」為修學課程。 但是「念佛」是「稱名」,或是「思惟」,或是「繫念」,或是「憶念」。 「稱名」就是「念佛」。但是,「唸佛」是要達到「定心境界」為目的,如,《阿彌陀經》說:「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才符合「念佛三昧」。切不可做做樣,給人知道我有唸佛,我是一位佛弟子。如果在修持中,每日不能以固定時,持續不斷「繫念」,心想「西方」,或「憶念」阿彌陀佛三十二相,不但不能得到念佛三昧見十方佛,當世往生時,心也容易「顛倒錯亂」,這樣終不能達成往生西方淨土的願望。絕對不可想,平時有念佛,即有往生「極樂世界」的機會,這是錯誤想法。因為很多死亡前「心亂顛倒」,所以不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前面說過,慧深法師在電台說:台灣有二千萬人口,四十年來有四百萬人念阿彌陀佛,但是只有四百人得往生西方世界。想想看,這種只有萬分之一的成就。他所說的這個數目,不管是不是正確的,但這之中隱含者另一意義,就是大多數念佛的人,不明白往生西方極樂的基本條件和修持,也不明白「念佛」的全部含意,所以不能在念佛中有一心不亂的境界,當然也有很多修學不全心精進。所以根據經典來看,雖然念佛的人很多,但實際能往生西方者卻少之又少。 「念」可讀為「唸」,「唸誦」就是口中發出音聲,所謂「稱名」就是「唸佛」。 「念」是「憶念」,「憶念」就是「回憶」和「想念」以前的意思。 「念」又是「思惟」的意思,「思惟」是屬於「禪觀」的「靜慮」性質。 「念」又是「觀念」,「觀」讀「貫」,是「深思」的意思。「觀念」是人的思想,就是「思想觀念」。 由字義上了解,「稱名唸佛」只是「念佛」中的一部份修持而已。「念佛三昧」要達成者,「念佛」意義必要完全清楚,也要全部修持,才得到「念佛三昧」的境界。就是沒有「念佛三昧」的境界,到了臨命終,也不至於「心亂顛倒」。 「念佛」是觀經裡,上品上生位「六念」修持之一,包括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六念精進具足,才得現出「念佛三昧」的定境,如果定境不生,亦不至於不得往生「西方極樂」。 所謂「六念」,如果學佛者,無佛法知見,或少有知見,也難明白「六念」法義,因此,學佛的人一定要精進多聞,充實佛法內容,不然的話,根據什麼修行學佛。事實「有正知見,才有真修行。」 念佛:念自性是佛,觀經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既然無差別,因何我作流浪兒?在六道常浮沉,受生死苦煎熬。以此「思惟」好好參悟「自性法身」,誠如蓮池大師說:「念佛是誰」。這個「誰」又是「誰」。 念「佛恩佛德」,無始劫以來,恆沙諸佛,佛佛同心,視眾生平等同體,他們犧牲身命一切,欲把眾生度盡,這種恩澤,萬劫殺身難報於萬一。常常「憶持」佛恩佛德。 念「佛因佛力」,觀知佛在因位的修持,及捨身命的勇氣,如,釋迦牟尼佛,在菩薩因位時,為了度眾生,捨身無量,捨眼睛、捨手足、捨王位、捨醫藥亦無量,生生世世不斷行六波羅蜜。阿彌陀佛為了完成四十八大願,莊嚴淨土,以便攝持眾生,救度眾生,竟然精修五大劫。觀知諸佛因位的精行苦修,而後反觀自己,今世雖然學佛,到底付有多少心力?是否盡心盡力?步上難修能修,難忍能忍之行。還要「念佛」有三明、四智、五眼、六通、無量光明,大慈大悲,我欲與佛同等覺,我亦能救度無量眾生。 念法:憶持不忘如來所說之大法,三藏十二部經教,做為救度眾生,得證槃妙法。我今生有緣得聞如來正教,一定要「不斷上求佛道」,以達覺證。而後再施於眾生,願大地眾生人人同登覺路,同證菩提。 念僧:憶持不忘古今大德聖賢僧,他們是佛陀弟子。為了維護正法,使正教常久不衰,他們有大丈夫志,又具足戒定慧,可為當世人間典範,又為後世眾生法則。我憶念賢聖僧的偉大,我效法他們的行持。 念戒:憶念不忘戒律功能,戒能除一切不善法,能生一切善功德。因此,我必依戒精進修持,以免重造惡因,尤其是往生淨土,以戒為先,不持戒律,藏識多惡業種子,到時難免三惡道苦,所以我必念戒,多造善因,以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尤其是在家修士,必要建立菩薩戒,戒律法義要真實了解,不可有名無實。 念施:憶持不忘布施之德。「貪」為三毒之一,布施能除慳貪,慳貪不除容易墮落餓鬼道,所以說布施不可忘失,六波羅蜜布施為首,因為布施能攝取一切眾生,以便將來度化。「念施」是念念不忘布施。 念天:天有三界不同層次,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天人之果,皆是光明之心,得功德而往生,所以說「天者光明」。「念天」是反省自己心地,是否光明,作事是否磊落,無欺詐、不自私,有菩薩大人之風,不然以什麼功德得生淨土。 「念」是憶念,憶念已往的不是,速速懺悔。憶念已往慳貪,速速量力行施。憶念已往無知懈怠,速速精進上求佛道。憶念已往有意無意所造諸惡業,反過來即好好修持十善行,能如是依如來聖教,念念不忘而精進,到時藏識中性種清淨,自性「彌陀」顯露,不只入「念佛三昧」定境,「般舟三昧」也成就,「西方極樂」上品上生位也完成。 往生淨土之相關法門 《往生論》之五念門 《往生淨土論》原名《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是世親菩薩作,偈中說明西方國土是「彌陀報土」,淨土中無二乘、根缺、女人,娑婆凡夫必須具足「五念門」因緣,才得往生西方淨土見阿彌陀佛。 偈中說:「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讚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迴向門。」 「云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 修淨土者,家裡應該設有「阿彌陀佛」聖像,早晚獻香虔誠禮拜(五體投地),最好唸聖號一○八聲,拜一○八拜,禮拜時心勿急躁。平時在外,見有「彌陀」聖像,或其他佛、菩薩聖像,心起敬意即禮,合十、問訊、頂禮都可以,這種禮佛作持,念念不忘,是為身業禮敬。禮拜時口中不斷持念聖名,心中憶念佛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量佛光照射於我身,這樣是謂「身口意」三業禮佛。 「云何讚歎?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唸佛、禮佛後,勿忘讚佛偈,禮阿彌陀佛者,當然讚阿彌陀佛。 讚偈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云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全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作願」請看前段信願行。至於「奢摩他」是「止」和「定」的意思,又謂「寂靜」,當念佛、禮佛、讚佛時,不是口頭稱念,隨意拜拜而已,注意,心莫「妄想紛飛」,念佛時想佛,禮拜時也想佛,也要觀佛,也要發願將來往生其國。修者首先難免有雜念,能至心禮佛,天天不斷禮佛,久而久之,自然止息妄想雜念。 「云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毘婆舍那故(毘婆舍那譯為觀)。彼觀察有三種。何等為三?一者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二者觀察阿彌陀佛功德莊嚴。三者觀察彼佛菩薩功德莊嚴。」(內容廣泛,修者欲求淨土上品者,請好好探討本論,並精心依經行持。) 「云何迴向?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迴向為首,成就大悲心故。」 修淨土行眾生,該有與彌陀同等大慈悲心,眾生與我同體,不可捨棄每一苦惱眾生,但願一切眾生同生極樂。所以必將所修功德,盡皆迴向。誠如「本淨土論」後段所說:「依智慧門,不求自樂。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依方便門,憐憫一切眾生心。」 本淨土論,世親菩薩說:極樂淨土無二乘、根缺(六根對六塵境時,不生起六識,識心起即有染相)、女人,須要五念門具足,方得往生,故淨土行者,必深解淨土諸經,精行修諸功德,並將功德盡皆迴向。 《華嚴經》之普賢十大行願 行願品說:「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普賢十大行願),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 「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滅除五無間罪,身心等病,種種苦惱。」 這三段內容所說明,十大行願功德力量,能持能守者,小即除去「五無間罪」,大能往生極樂世界,即見「阿彌陀佛」蒙佛授記,不必如「般舟三昧」或「念佛三昧」那麼難行的功力。但是十大行願,不是發願而已,需要實際了解,實質修持。十大行願內容如左: 禮敬諸佛:禮佛是修行學佛的基本禮儀,除了感報佛陀恩澤於我眾生,也表示學佛勤奮精進。常常禮佛,自能收攝輕心慢心,清淨身口意三業,並與諸佛、菩薩,增上無量因緣。禮佛時心有敬意,心無雜思,心口清淨,不念他事。 稱讚如來:佛陀功德偉大,我們不得不讚歎,經中讚說:「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法華經讚說:「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繫,無能說盡佛功德。」 當你見到佛像時,即時合掌起敬心。口念讚佛偈,讚歎諸佛功德,讚歎者亦得無量功德,並得諸佛菩薩祝福。 廣修供養:學佛的至高圓滿是福慧具足,才得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福慧未具足以前,必須供養三寶,供養父母、師長,供養眾生。供養三寶是耕耘敬田,供養父母、師長是耕耘恩田,供養眾生是耕耘悲田。此三田不耕不植,佛法無從立足。所以說:供養為一切善德基礎。 懺除業障:任何一眾生,從無始劫來,因迷於事理,造無量業。業力既造,即成為未來之業障,包括病障、苦障、道障。今生欲學佛修行,業障成為學佛「障礙」。業障輕者,有各種不如意坎坷,造成修學一蹶不振。業障重者,有傷身失命的危險,所以必要時時禮佛、懺悔,罪業才得清淨(注意勿造新業),修行才無障礙。 隨喜功德:他人作諸善行、功德,我即隨時、隨地歡喜,把他人所做功德,當做自己做的,尤其是盡心盡力幫助完成。在歡喜中讚歎鼓勵。普賢菩薩本願中說:「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 請轉法輪:就是請佛說法,因為佛陀,覺悟生死涅槃之法,有正知見。在正知見聖者的教育下,才能使眾生同得解脫,因此,請佛為眾生轉法輪,是佛弟子該有的心意。 請佛住世:佛陀住世,降生人間,才得為當世眾生說法。法義典籍,做為未來眾生修學法則,所以佛陀住世是非常重要。佛弟子要時常作願,願我佛慈悲,正法重光於世,普照大地眾生,使眾生重見光明,才免墮落三途,受無量苦。 常隨佛學:佛陀是一位究竟圓滿聖者,眾生隨佛陀學習,就是學佛。學佛目的是為了解脫,必要認清解脫法義,才有成就佛道的正知見。如果盲目修持,終其究竟,苦死無成。常隨佛學者,要多聞佛法,研究佛學,有正知見後,必要如法努力精進,甚至廣度有情,才得究竟圓滿。 恆順眾生:學佛是要發願利他,才能符合佛心大志,才是學佛者偉大精神的表現。「恆順眾生」就是順應時代眾生因緣而教育。時代多變,民情不盡相同,所以要隨順時代眾生因緣,適應民情,以不同方法,教導不同根基眾生,隨佛學佛。上述「九大行願」不是說說而已,要實際明了,如法實修。 普皆迴向:這是最後一願,第十願統攝前「九大行願」。從「禮敬諸佛」至「恆順眾生」的一切善行功德,迴向與法界眾生,願眾生們得此功德同生極樂國土。修菩薩行者,都會為眾生設想,為眾生受苦也心甘情願。菩薩心,以眾生解脫為前提,做後,一切功德再迴向,才是無上菩提的究竟成就。 所以普賢菩薩說:學菩薩行者,能行「十大行願」,自有資格往生西方極樂,即見阿彌陀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佛弟子該如法精進。 《維摩詰經香積佛品》云: 彼菩薩曰:『菩薩成就幾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 維摩結言:『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何等為八?』 『饒益眾生而不望報』:是「慈無量心」,菩薩行持,度眾生工作是義務,只有不斷犧牲,不起權利、望報之念思。 『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是「悲無量心」,把所有眾生當做自己,代眾生受無量苦也心甘情願。 『所作功德,盡以施之』:每日為眾生之工作功德,再施捨,願眾生得此功德,速證菩提。有捨心即有歡喜心,所以說,功德願意再施與眾生,是「喜無量心」。 『等心眾生,兼下無礙』:行菩薩道,不分冤親,不分彼此,是以平等心對待眾生。又能謙虛卑下,是沒有高傲驕慢心,是「捨無量心」。 『於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對於當前行菩薩道者,無論出家或在家居士,都要如佛一般看待,恭恭敬敬。各人佛經研究有限,就是未聽過、未聞過的經典,今日聽到也要深信不疑。如果不能信心接受,也要深入研究,不可隨意出口誹謗。 『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二乘雖然只顧「獨善其身」,修四諦、十二因緣,但這程度是深行,也是佛陀開示之法門。尤其是修菩薩行者,也要有二乘基礎,不然功行難免不足,所以說:行者不背聲聞法。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修行、出家不是為名利、供養,是為了解脫,雖有眾生向修行者(出家)供養。要看被供養的德行和福報。切莫看他人被供養多,被護持大,即生起異念、妄想、嫉妒諸心蒙蔽自性,這是非常錯誤。要好好調伏、懺悔,以便清淨自心。 『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惟以一心求諸功德』:既然為了解脫而修行,最好天天省察自己,該修修否?該行行否?該忍忍否?這正是修行用功處,那有工夫去評人長短,說人是非,古人說:「靜坐當思己過,閒談莫說人非。」謹記。修行者只要一心求諸功德,即所謂「盡形壽」,不然歸依即成形式,不但不能往生極樂,恐怕還會墮落,注意再注意。這八法功德,是往生淨土條件,能精行者必往生極樂世界無疑。 諸位!世事成功決非偶然,必要平時努力。求生極樂同樣道理,那有臨命終「十念」即成。如果一生中,平平凡凡過了,虛度光陰,無顯著修持,到時業力勝過空願,自然招感來世「六道果報」。這樣誰誤你?其實自誤,並非我佛、菩薩不慈悲。如果你已「歸依三寶」,必要受持「五戒」,受持五戒是歸向三寶的實行,歸依而不受持五戒,等於假「優婆塞」、假「優婆夷」。所以說:歸依後,必要多聞,明法義後,量力盡心修持,今年比前年深行,來年比今年更圓滿。歸依後發心度己,三年後必要發心度眾生。一生中「盡形壽」不失正念,也不失正行。 從前,大名長者問佛:「我平時念佛時,『不起妄想』,『不失正念』。如果,我在十字路口,萬一被象馬撞倒而死亡,是否因此而墮落?」佛陀回答說:「不會墮落,因為你平時念佛,已經養成向佛的善習和條件,如果出事而死亡,還是會往生,你『念佛』業力非常強大,好比一棵大樹已經傾向西方,一旦砍倒,自然傾向西方。」 往生西方極樂修因,到此告一段落,奉勸諸位大德,依法實修,往生才有希望,如果認為念佛即得往生,也要「老實念佛」和「老實守戒」。下面與你研究往生「兜率淨土」修因。 往生兜率淨土修因 三世諸佛度眾生因緣,皆以初發心之願力定案。如釋迦牟尼佛在因位時,發心於五濁惡世度眾生後成佛。阿彌陀佛因位時,發心創建極樂國土接引眾生。當來下生彌勒佛初發心時,以功德莊嚴人間成淨土,然後度得生淨土之眾生證法眼後才成佛。 諸如來在因位發心後必要精修,才能圓滿正依二報。初修「六波羅蜜」及「四無量心」,以至「十波羅蜜」精行完成,無始劫來,佛佛同行此道。 然而當來下生彌勒佛之度生過程,分為二段二處世界,一者兜率內院接引眾生。二者人間淨土,龍華三會,為眾生證法眼。這二個世界的接引方式,在上生經和下生經,佛陀有明確指示,看過上、下生經的佛弟子,應該不會懷疑。 經中說,在娑婆世界成佛聖者,必在兜率天一段時間,做補處菩薩,然後下生人間,彌勒菩薩當然也不例外。自從「釋迦佛」二千五百年前,離開兜率天來人間成佛後,兜率淨土主人,就是「彌勒菩薩」。 殊勝的「兜率淨土」和「西方淨土」,有同等功能作用,都是為了攝受眾生,教育眾生成正等覺。所不同是兜率是五乘共土,西方是大乘不共土。西方淨土時間無量,兜率淨土時間短,因為接引有緣眾生完成後,彌勒菩薩即帶所有的眷屬弟子,來娑婆人間,開三次龍華大會,為這些弟子說法證道,以便圓滿初發心的大願。那麼眾生以何種因緣得往生?三品修因而往生,不厭生死而願往生。 修三品行往生 上品者修六事法 精勤修習一切功德:包括種植三田,敬田、恩田、悲田。供養三寶為敬田。供養父母、師長為恩田。供養眾生為悲田。並修六波羅蜜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 威儀不缺:嚴守戒律自然威儀堂堂。在家修士從三皈依、五戒、十善戒,以至菩薩戒。出家者當然要具足出家戒。 掃塔塗地:建設道場、莊嚴道場,以便接引眾生,同登兜率,同赴龍華三會。 香花供養:導眾生種諸善因,以香、花、素果供養三寶,增上諸佛因緣。 行眾三昧,深入正受:「三昧」譯中文為「正定」「正受」「不受」,是內心安祥自在,不起煩惱的意思。這種境界可從聞、思、修入手,自然入於「正受」。「不受」者,不受六塵色聲等干擾自心。 讀誦經典:早晚常讀大乘經,金剛經、心經、彌勒上生兜率天經,持彌勒禮讚,也要為眾生演說諸經,行法施度。 以上六事法,能至心精行學習者最好,如未能達到圓滿或斷盡煩惱,在世時如得六通聖者,未來往生兜率淨土即上品上生。如果修持多分者上品中生,少分者得上品下生。 中品者稱名念佛,受八關齋戒 《上生經》說:「應當繫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繫念有二種修持。一者憶念彌勒菩薩三十二相。二者不斷稱唸「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還要常受八關齋戒,最好受持七次。受持中內心清淨,不生起雜念,功德圓滿,並發願迴向兜率淨土。中品行能精修者,得中品上生。多分者中品中生,少分者中品下生位。 下品者造惡業誠心懺悔 《上生經》說:「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諸禁戒,造眾惡業,聞是菩薩大悲名字,五體投地,誠心懺悔,是諸惡業速得清淨。此人命終如彈指頃,即得往生。」 能遵照三品法義修持而往生者,即蓮花化生在兜率內院,即時見佛聞法,得證不退轉於無上道。(兜率與西方大不相同,往生「西方極樂」者,上品中生位經一宿見佛,上品下生位七日見佛,下品下生位經十二劫花開。請再參考前段淨土不同點。) 尚有其他往生修持的方法,上生經說:持五戒、八關齋戒、具足戒、十善戒者迴向可往生,聞彌勒菩薩名,歡喜恭敬禮拜者亦得往生,以香、花、衣服、繒蓋、幢幡供養佛者可往生。或一日至七日,持佛禁戒者得往生。思念十善,行十善道者,亦得往生,上述功行修持者,必要將功德迴向,願生兜率,朝謁彌勒菩薩,將來皆受接引而往生,即時花開見佛。 不厭生死而願往生 上生經說:「不厭生死樂生天者,愛敬無上菩提心者,欲為彌勒作弟子者。」發菩提心之在世聖者,不畏懼生死,往返天人之間,以大悲心救度眾生。世聖大人與彌勒菩薩同一心懷,他們敬愛這位發無上心的大菩薩,所以發心往生兜率,作為彌勒菩薩弟子,聽經聞法,清淨藏識,以備未來救度無量無邊眾生。 古今大德,求生兜率內院彌勒菩薩前者,有無著菩薩、世親菩薩、戒賢大師。我國有道安法師、玄奘大師、窺基大師。近代有太虛、虛雲、慈航三位大師。 民國四十三年三月十二日,虛雲老和尚靈體,親自往返兜率內院,返後說:「兜率內院,莊嚴瑰麗,非世間有,我見彌勒菩薩在座上,宣說『唯心識定』,在聽講聖眾中,有十多人我認識,其中有江西海會寺志善和尚,天台融鏡法師,岐山恆志公,百嚴宮寶悟和尚,寶華山聖心和尚,讀體律師,金山觀心和尚,我皆合掌致敬。」他們都是行菩薩道世聖,所以不厭生死求生兜率內院。 赴龍華三會人間淨土修因 《上生經》說:「佛滅度後我諸弟子,若有精勤修諸功德︰︰。繫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受八戒齋,修諸淨業,發弘誓願︰︰必定無疑,當得生於兜率天上,值遇彌勒,亦隨彌勒下閻浮提,第一聞法。於未來世值遇賢劫一切佛。於星宿劫,亦得值遇諸佛世尊。於諸佛世尊前,受菩提記。」 《上生經》又說:「若有禮敬彌勒者,除卻百億劫生死之罪,設不生天,未來世中,龍華菩提樹下,亦得值遇,發無上心。」 經中所說,今生修六事法,受八關齋戒,修一切淨業戒行者,不但上生兜率淨土,遇彌勒菩薩。將來人間成淨土後,隨彌勒菩薩下生人間,赴「龍華三會」的第一會。未來也能遇到「賢劫」千佛和「星宿劫」千佛。在佛前受記作佛。 不相信兜率淨土,不相信龍華三會,可是聽到彌勒聖號,看到彌勒菩薩聖像,心生歡喜,恭敬禮拜者,也會除去百億劫在生死輪迴中所造罪業。這種人今生別世後,就是沒往生兜率淨土,將來龍華樹下,也會遇到彌勒佛,受佛教育發無上道心。 下生經,彌勒佛看見赴龍華初會的人眾到齊後,向大眾宣示說:「今諸人等,不以生天樂故,亦復不為今世樂故,但為涅槃常樂因緣。是諸人等,皆於佛法中種諸善根,釋迦牟尼佛遣來付我,是故今者皆至我所,我今攝受之。是諸人等,或以讀誦,分別決定修多羅,毗尼,阿毗曇藏,修諸功德來至我所。或以衣食施人,持戒智慧,修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幡蓋華香,供養於佛,修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布施持齋,修習慈心,行此功德,來至我所。或為苦惱眾生,令其得樂,修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持戒忍辱,修清淨慈,以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施僧,常食齋講設會,供養飯食,修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持戒多聞,修行禪定,無漏智慧,以此功德,來至我所。或有起塔供養舍利,以此功德,來至我所。善哉釋迦牟尼佛,能善教化,如是等百千萬億眾生,令至我所。」 經文中所說,將來赴龍華三會的有緣眾生,都是在釋迦牟尼佛時代佛弟子,被佛陀法義引導修持,然後發願迴向結彌勒因緣。龍華會中大眾,個個都是循如來正教發心,有讀誦大乘經典功德迴向。有智慧觀諸法相因緣,修持功德迴向。有精守戒律,功德迴向。有布施、持戒、修習大慈悲心功德迴向。有幢幡、繒蓋、花香供養諸佛功德迴向。有行菩薩道,救度苦惱眾生功德迴向。有開無遮大會,為眾生說法,設齋供養聽眾功德迴向。有修忍辱行,清淨慈悲行功德迴向。有多聞、修三學戒定慧功德迴向。有禮拜、懺悔、持咒功德迴向。有造佛塔、供養三寶舍利功德迴向。 從上生經、下生經所表示,及淨土三經所表示,往生「兜率淨土」比「西方淨土」容易很多。淨土相關經典都是佛說,淨土聖人願心不盡相同。修者必要認知自己能力、程度而後發心,才不至於錯失因緣。如修者以西方淨土為目標,最好先以兜率淨土、龍華三會為跳板,然後往生西方淨土必登上品位,也比較急速。因為三處淨土時間不同的關係。 兜率淨土是速證菩提之淨土 前段說過,吾人居住世界,經中稱謂「娑婆世界」,或稱「南瞻部洲」。世界自生至滅為一劫,名為「賢劫」,一劫分為四中劫,即成、住、壞、空。每一中劫有二十小劫。今地球壽齡已到「住劫」第九劫末。再經六千五百年第九劫結束,第十劫開始,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十萬為一億),人壽五萬六千歲,彌勒菩薩下生人間,開龍華三會。這時就是賢劫第五佛下生人間時期。賢劫共有千尊菩薩,度眾生後成佛。這千佛皆在「住劫」出現,最後一佛是「樓至佛」。樓至佛功德圓滿後,地球壽齡即接近「壞劫」,生物漸漸減少,到了「空劫」化世界成微塵。 今起至「住劫」第二十劫,只剩餘十一劫,十一劫的時間,也等於娑婆世界總壽命八分之一。 《佛說佛名經》佛陀說:「我此娑婆世界賢劫,釋迦牟尼佛國土,於安樂世界為一日一夜。若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土一劫︰︰。」今將娑婆世界與西方極樂世界時間對比,人類眾生歷經十一劫,大約是極樂世界一日中之八分之一。所以說:娑婆世界學佛眾生欲證菩提,至未來圓滿菩薩道成佛,最好先求生兜率淨土,到第十劫人壽五萬六千歲時,隨彌勒菩薩下生人間。在人間有六萬年,跟隨在彌勒佛身邊受教,證菩薩法眼智。然後,發大願心隨賢劫千佛修學,至最後一佛樓至佛在娑婆世界度眾生,再發心往生西方淨土,參謁阿彌陀佛及諸大菩薩。 在娑婆世界賢劫中,真實發菩提心,實行菩薩道,正符合西方淨土上品上生條件,這豈不是一條很通順「成佛之道」,又快又正確。 如果眾生真修西方淨土,除了上品上生即刻見佛,上品中生位也要一宿(一宿等於人間二個中劫),上品下生也要七日見佛(七日等於人間七劫)。其他品位時間更是無量無邊,所以求往生西方極樂的眾生,必要正見西方,認知自己,一生中有幾分努力,將來往生是否有希望。因此可確定說:兜率淨土是速證菩提之淨土,兜率淨土是往生十方淨土的跳板。 再說兜率淨土,是吾人所居住的娑婆世界相關之淨土。西方淨土是他方淨土。彌勒菩薩天上淨土,及人間淨土,是直接度吾相關之冤親。我們先往生兜率淨土,再赴龍華三會,然後根隨賢劫千佛,在娑婆世界度我所有累劫親屬。不然,就是你有辦法往生他方淨土,不顧累世親屬在生死中的痛苦,修行意義難免有很大缺失。 結論 三世諸佛說法度眾生,自然機理雙契。如果法義背正理者,眾生依法進修也無能解脫,法義不契眾生機者,眾生無因緣可下手,所以諸經必要契理契機,才是如來正教法義。 今為末法之期,法弱魔強,新興教派如雨後春筍。眾生緣薄多懈怠,凡事不求甚解。故當前宗教信仰者眾,入正法真修行者少。掛空名自認為修行者眾,入佛法真學「佛」者少。為什麼?修學眾生多數不明「學佛」(成佛)正途。 懈怠是眾生的蒙蔽,速成是眾生共一不正常心理。因此,有人看此弱點,妄說「一步登天」之法,來誘惑懈怠又求速成之修道眾,其實宇宙間大自然律法,所有事物成長演化,具不變定律過程。如種子由播種後發芽,必經施肥、工力,才有自然的成長(進化),然後開花、結果、慢慢成熟。成(學)佛之道,當然亦不得違背自然律法,由觀經多聞而明理,但必要確定真實目標,不可霧裡看花。 明理是明白眾生六道生死輪迴主因。也該明白生死解脫之道,然後實實在在精進。明理必由佛陀所說的佛法去認知,不然容易會錯修行之道,而步上不歸路,即苦死無成,或誤認小善義為大乘經教,也是很危險的自我耽誤。 至於佛說淨土諸經,最適應大眾因緣,上自大乘菩薩道根基,下可引導初入佛門之佛子。只要順其經義精進,將來必得往生淨土,至不退轉地。然而淨土世界,有大乘不共淨土,及五乘共土。眾生修淨土法門,必先認知入淨土之因緣功德,再反觀自己修持能力,是否符合往生條件,然後加強進修。 兜率淨土是五乘共土,不必有「一心不亂」的境界,即可往生進入,修者從見佛懺悔,恭敬禮拜,八關齋戒,十善五戒,六事法行持,大小根基修持功德,只要發願迴向往生,將來必受接引。如果佛子求速,入此淨土至將來成就菩提最速。如果佛子求正確者,此淨土法義,是釋迦牟尼佛所交待,要四眾弟子歸依彌勒菩薩,所以有雙重保證,必定正確。但是必要如法修持,如法迴向。切勿我見認定,胡亂修持,恐入迷途,也不可高估自己,好高鶩遠,打空妄想,這都是不實際的作為。但求我佛慈悲,加被眾生,冷靜深思,真修實行,同生兜率淨土,以赴龍華三會,證法眼智。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
佛說彌勒救苦經
佛說彌勒救苦經 彌勒下世不非輕
領寶齊魯靈山地 拈花印證考三乘
落在中原三星地 大證四川王桃心
天真收圓掛聖號 等待時至點神兵
雲雷震開戊己土 天下神鬼不安寧
親在仁天中華母 九蓮聖教歸上乘
天花老母垂玉線 收圓顯化在古東
南北兩極連宗緒 混元古冊在中央
老母降下通天竅 無影山前對合同
嬰兒要想歸家去 持念當來彌勒經
用心持念佛來救 朵朵金蓮去超生
認識西來白陽子 鄉兒點鐵化成金
每日志心常持念 三災八難不來侵
要想成佛勤禮拜 常持聰明智慧心
休聽邪人胡說話 牢拴意馬念無生
老母降下真天咒 用心持念有神通
滿天星斗都下世 五方列仙下天宮
各方城隍來對號 報事靈童察的清
三官大帝慈悲註 赦罪三曹救眾生
救苦天尊來救世 親點文部揭諦神
八大金剛來護法 四位菩薩救眾生
緊領三十六員將 五百靈官緊隨跟
扶助彌勒成大道 保佑鄉兒得安寧
北方真武為將帥 青臉紅髮顯神通
扯起皂旗遮日月 頭頂森羅七寶星
威鎮北方為帥首 肅清諸惡掛甲兵
搭救原人鄉兒女 火光落地化為塵
四海龍王來助道 各駕祥雲去騰空
十方天兵護佛駕 保佑彌勒去成功
紅陽了道歸家去 轉到三陽彌勒尊
無皇敕令寄下生 收伏南閻歸正宗
來往造下真言咒 傳下當來大藏經
嬰兒奼女常持念 邪神不敢來近身
持念一遍神通大 持念兩遍得超生
持念三遍神鬼怕 魍魎邪魔化為塵
修持劫內尋路徑 念起真言歸佛令
南無天元太保阿彌陀佛
- Feb 10 Wed 2016 22:03
往生彌陀淨土、兜率淨土修持難易比較 常照法師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