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翠微山先觀大勢 須彌頂細察三曹
靈佑帝君題詞 〔調寄臨江仙〕
案上故紙叢,日夜儘摩挲,精神不憚消磨,為眾生淪陷在塵海昏波
,將憑苦口喚醒,大家無復夢南柯。
老生腐辭難動聽,玄機祕蘊搜羅,任仙山縹緲,更天路嵯峨,
飛行為采妙藥,替人徧療沈疴。
武侯帝君題詞 〔調寄風入松〕
日月循環西復東,磨盡幾英雄,驟帝馳王流水去,江山究竟古今同
,世事豈容異議,大都付與虛空。
邀約仙凡上碧霄,天路本迢迢,神馬驍騰馳似電,蓮雲撥動快如飆
,初試一輪寶鑑,照來三界秋毫。
話說:前宵青蓮子奉了 聖命準備遊天宮之事,後晚仍匆匆忙忙如命料理,冬至前日晷又短,以出辰入申論之,黃昏只合酉時,此際方纔料理完備,令其師弟妙行上了冥牀,而各候聖神祇亦到,趙四千歲、降龍、伏虎二大金剛亦至,觀音大士、天樞上相、武侯帝君、靈佑帝君亦會同駕臨。
大士分付降龍、伏虎二大金剛鎮壇守尸〔重要〕,靈佑帝君守壇,並任編輯演義之責,武侯帝君、趙四千歲同去。分付訖,曰:「今霄事忙,時間不待,快快喚醒妙行,就要起行了。」
於是趙四千歲近前一呼,妙行子正在睡熟冥牀,聞呼而醒,急忙起身一看,見列聖已到齊,就誠惶誠恐走向聖前行參見駕,大士道:「免禮了,今霄事忙,壇中已分付畢,我們就要起身了。」
妙行子請問道:「今霄列聖不知領弟子到那邊去遊?」
大士道:「先到翠微山觀天地之大勢,然後去須彌山頂細察三千大千世界,吾師帶來兩朵蓮花,一朵自乘,一朵你乘。」
妙行子隨駕出了壇門,大士拏起一朵紅蓮向手中一展,唸動真言,丟在地上,那朵蓮花就有斗大,令妙行步上蓮花如咒運行,大士亦步上金蓮,武侯帝君借了遁法,趙四千歲跨上神駒,仙凡四人騰在雲端。
大士道:「陰陽界、鬼門關、分疆關上翠微之大路,師弟在昔已曾遊過,不必重往耽擱時間,我們就由這邊一直騰空到山頂可也。」妙行曰:「遵命。」
三人跟隨大士馳行如電,蓮花雲甚快,且從平空捷路上去,妙行子覺得頭暈,以稟大士,大士用手一指,那朵紅蓮就大了幾倍,花瓣將其身周圍繞住,妙行子只漏出觀望之頭,甚覺快活,不一時到了翠微山頂,按下雲頭各人步下,坐在絕頂高峯曠眼之處。
武侯帝君向妙行道:「師弟仔細觀聽,吾師指示一番後,先回萬聖宮去布置一切,請大士又領你去須彌山頂觀看華藏世界可也。」
妙行子回言道:「弟子謹遵聖命,如是則感激不盡了。」
帝君乃指示曰:「天有九天十二重之分,地有五洲萬國之別。天有星辰雲漢,地有江淮河海。天有四遊六道,變化地上人間為五運六氣,主人間之盛衰。星辰有三十六宮,地脊有七十二脈。天有五星四象,地有五嶽四瀆,如人有五官四肢。天有三百六十宿度,地一年有三百六十日,人身有三百六十骨節。天有三台〔星也〕十干,地有十洲三島,人身有三寶十善。天有日月,地有水火,人有兩目,天有三光五氣,地有三元五臘,人有三部五行。天有七政,地亦有七政〔江、淮、河、海、湖、洋、行、潦〕,人亦有七竅〔眼、耳、鼻、口、為七竅,玉皇心印經曰:七竅相通,竅竅光明是也。〕天有三垣九星,地有三澣九辰,人有三關九竅。凡天地有據者,人身亦有之,故曰人身一小天地,三才並列。〔天文、地理、陰陽、人事,一以貫之。〕
師弟細看,下界那一隻山,即山東之東嶽泰山也,上象上界那一顆青龍木星。那一隻即南嶽衡山,上象那一顆朱雀火星。那一隻即西嶽華山,上象那一顆白虎金星。那一隻即北嶽恆山,上象那一顆玄武水星。那一隻即中嶽嵩山,上象那一顆螣蛇土星。所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也。
東甲乙木,南丙丁火,西庚辛金,北壬癸水,俱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一星以主二干,獨戊己中央土以螣蛇主之之外,還有勾陳星,何也?蓋勾陳乃主帝座以居上,螣蛇主中嶽以居下,界別上下也。故上下四方為六合,儒壇所降之六合回春丹亦即此意,言其不止勸人世,並勸及六合三曹鬼神也〔再將前事一提〕,故其功勞絕大。
你看那一條即黃河,上象那一條碧溪,此乃天地之任脈。那一條即長江,上象那一條天河,此乃天地之督脈。那一點即巫峽,上應那一座橐蘥橋,即七夕之星橋,此乃天地之緊要關竅,亦人身之緊要關竅,師弟悟否?」
妙行子答道:「可莫是築基之那一竅否?」〔一竅通,百竅通。〕
帝君曰:「會心不遠。」又道:「天文七政九星之外,有十二宮神,受勾陳之統制,主運會之運行,象人生之十二重樓。外有二十八宿,主下界之分野。天星萬億,而統論之則不過三垣也,有則有四垣,但少微垣無帝座星,只紫微、太微、天市三垣有帝座,故曰三垣也。以天象要緊關頭總言之曰『日月星』,以地形要緊關頭總言之曰『水火金』,以人身要緊關頭總言之曰『精氣神』也。故日月星乃天之三寶也,水火金地之三寶也,精氣神人之三寶也,修行者注意焉。〔微微數語,括盡三才大路,帝君之言論高超若此。〕
武侯帝君說畢,吟一首詩曰:「四眾仙凡聚翠微,三才論罷興遄飛,當年只說龍岡好,此地清幽別有輝。」吟罷,曰:「師弟隨意和來。」妙行子答道:「弟子才疏學淺,不敢趨步陽春。」武侯帝君道:「獨樂不樂,你可不拘體、不限韻,隨意和一曲以助高興,何必過謙!」妙行子知不可辭,乃勉強和曰:「幸遇仙師指妙玄,人身天地實同然,翠微佳處留佳話,慢說桃源是洞天。」和畢,武侯讚揚了一番,乃向大士告別,先回萬聖宮,不能陪大士領遊須彌山矣。
大士道:「趙四千歲神駒雖快,但趕不及蓮花雲,恐耽延時間,請帝君將神駒騎起回去,我這裡用蓮花雲蓮運之可也。」帝君遂跨上神駒先回萬聖宮去了。大士乃拈一朵白蓮花,向手一展,其花就有斗大,請千歲升之,正是白盔白甲白戰袍,又踏一朵白蓮花,好似那銀盞醉月光,梅花開雪夜,清高之至。
且說三人各上了蓮花雲騰在空中,大士道:「我們由天河岸直接到西天門,上須彌山則捷近些,不必由中天大路去耽擱了。」千歲曰:「善。」於是三人向西而行。〔三人坐三朵蓮花上須彌山頂,隱含著三花聚頂之意。〕
行不多時,妙行子俯下一看,見凌霄殿紫禁城人群出入,乃詫異道:「天宮中平時十分嚴密,今宵云胡紫禁城,亦金吾不禁,隨人出入?」疑惑以問大士。
大士曰:「師弟有所不知,天宮中因此次三會龍華事關重大,乃將西方彌陀古佛請出萬聖宮中,住持一月,以主大綱。明朝乃古佛聖誕,天宮欲大宴三天以慶誕,古佛以靈根為念,不肯因其壽誕而耽延收圓大事,一切免禮。上界屈情不過,乃令明朝子、丑、寅三箇時刻,慶祝一頃就了事矣,所以武侯帝君先回,即去同天皇列聖慶祝壽誕也。今宵我亦受古佛法寶來領你遊觀三界,以收圓大事為重〔以救度為重,而不願人祝壽,非大佛之慈悲度量,安能若此〕。但觀畢,我們當去拜謁拜謁方為合理。」
妙行子道:「原來如此。」於是三人且行且談,不覺之間已由西天門上過去。
大士遙指道:「師弟,前面那一隻山是甚麼山,你看猜猜。」妙行擡頭一看,見巍巍聳翠,插入雲際,高大無比之一隻大山。乃答曰:「可莫是到須彌山了?」大士道:「然也!」正言談間,蓮花雲快,已到了須彌山頂,則見霞光萬道,瑞氣千條,看不盡的奇花異草,仙樹名葩,聽不了的禽歌獸舞,鳳鶴鸞音,景緻比翠微更勝。
三人到了山頂,步下蓮花,盤膝而坐。大士道:「但凡名山,則首推此山為巨擘也。三曹皆根據於此山而立,師弟仔細一觀,便知三千大千世界所立之玄妙也。」妙行聞言,流覽一看,俯視則迷霾莫辨,仰視則毫光奪目,不覺眼昏頭暈。大士拈出仙丹七粒,令其一氣吞下,立刻精神倍爽,眼明如鏡。
山太廣大,三曹之距離又遠,難以觀看分明,連趙四千歲亦難以分晰。大士乃取出一面寶鑑曰:「此乃彌陀古佛上古成道,即以七寶煉成,以觀三曹天外瞭如指掌也,特付與我們此次之用,以窮機密。」乃唸動真言,將寶鏡一轉即有盆大,先遞與千歲,千歲又遞與妙行,互相傳遞觀看,照察三界,果然秋毫可辨。
大士指示道:「此山上下俱大,半山腰縮小如葫蘆一般,如柱獨立於中央〔所謂擎天柱也〕。下極地而立,世人謂之巫來山,與葡萄牙、荷蘭相近。上即忉利天宮,為諸天所依據。山外更有七金山、七香水海次第圍繞,如七重城塹一般。
七山外有大鹹水海瀰漣四方,鹹海各有一大洲,東海曰『東勝神洲』,南海曰『南瞻部洲』,西海曰『西牛賀洲』,北海曰『北俱蘆洲』。每一洲傍有兩中洲,數十小洲而為眷屬。
大鹹海外,四圍有鐵圍山環繞如外城,是名一小世界也。現在世界又分為五大洲,曰『亞細亞洲』,曰『歐羅巴洲』,曰『亞非利加洲』,曰『亞美利加洲』,曰『海洋洲』。五洲外有五洋,曰『印度洋』,曰『太平洋』,曰『南冰洋』,曰『北冰洋』,曰『大西洋』。
地面南極、南冰洋鐵圍山內山根,是南地軸所依。北極北冰洋為第七金山外山根,是北地軸所依。東極東洋琉球外之扶桑,西極大西洋外之細柳,為東西二地軸所依,日月出入之地。
在地支則為卯酉二宮,春分秋分二節則日出於此,而晝夜相等。南北二極為子午二宮位,故子午卯酉為四正神,外支依次而立,以指分定位也。日月繞須彌而為晝夜,星辰則居燄摩天。〔言星辰如火,燄摩天上界夜摩天,又是一重天地。〕
此際我們所在之處,須彌山頂即為忉利天,上即忉利天宮。看畢,我們進去一坐可也。忉利天以下皆地居天,依山而住,所謂朝遊北海夜宿蒼梧之神仙所居也。三十三天即在忉利天之四方,如世界各國之布列也。
上即夜摹天,夜摹天以上皆空居天,依雲而住,上界聖賢仙佛所居也。夜摩天外曰兜率天、曰化樂天、曰他化自在天、曰摩羅天,連下地居天,依須彌住之四王天、忉利天,此數量為欲界天。
此上曰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初禪〕。曰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二禪〕。曰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三禪〕。曰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四禪〕,此數量(四禪)為色界天。
此上曰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此數重為無色界天。
上自非想非非想處天,此一重下及忉利天,下四天王天、日月星宿天〔又曰燄摩天〕、常放逸天、持華鬘天、堅手天、七金山、四部洲、斫迦羅山、地金水風四輪、虛空,即下方,此即大千、中千、小千三界之大略也。至若華藏法界,則其理愈細,容後慢慢參詳可也。」
大士一一指點畢,率二人進忉利天宮善勝夫人羅睺羅處用一晚膳、香茗後就急速告辭,一同仙凡三人上了蓮花雲,歸來萬聖宮拜壽也,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評】
登臨翠微,將天地、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三才大勢觀於指掌,到此地步纔遂大觀。將天文、地理、人事三者貫徹於玄理,一一實地指明,如武侯方為名士。
王之渙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今游觀罷翠微而更登須彌山頂,將三千大千世界,倚立之玄密形勢收於兩眼,較之王之渙之目為何如?!諒必高超萬倍矣。登翠微、須彌,已極世界大觀,加以七寶鑑之明察,其為大觀尤不可思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