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閻浮提五魔混世 東林地三教頒經
關聖天皇題詞 〔調寄漁歌子〕
混世群魔五路攻,霾天手段賺英雄,乘赤兔,握青龍,誓奮天威弭寇鋒。
會集諸仙費苦衷,各傳經教發癡聾,宣木鐸,振金鏞,度上蓬萊第一峯。
觀音大士題詞 〔調寄攤破醜奴兒〕
雪山六載修成佛,佛豈徒修,德水長流,說法曾經四九秋,也囉,真箇是度人舟。
達摩東渡無文字,法播閻浮,玄奘西遊,載寶歸來汗萬牛,也囉,真箇是度人舟。
〔大士請於佛,乃有唐僧取經之事,功德無量,
今又領遊生成此普度一書,慈悲真不可及。〕
話說:五魔自被觀音菩薩放手逃脫之後,又驚又喜,相對曰:「此次我等幸遇觀音慈悲,若遇天丁天將或雷部天君,則我等性命休矣,此際安能頭留頸上。」一齊又說又笑,爭名將軍喝道:「遇了此等危險,你們還笑,只怕華容道上笑出關公來,你們方纔知道。」〔真有知識,可惜為魔。〕各人默然領悟,各領部下魔軍,各幹前程去了。
且說觀音菩薩放了群魔,一夜不安,次日欲來與群仙會議收魔濟度之事,行到中途,心中憂悶,按住雲頭,在半空用慧眼四道八處普遍一觀,看群魔如何動作,則見五魔五路進行,又各將一路分作三部,分一部分行天下五方,一部分行人身五經,一部分在外作掩護〔布置嚴密周到〕,有的去投生者,有的不投生者,有的去附體者,有的不附體者。
行於五方者,在國作祟,令當事者信讒親佞,枉直顛倒,邪正不分,國運因之而變。行於人身者,入於五經,令人內五行錯雜交紛,胡思亂想,行邪由徑,不能自主。分明認得善有餘慶而心迷不行,惡有餘殃而偏行之,弄得箇顛顛倒倒,上上下下亂七八糟,烏烟障氣。群魔入世,將此世道人心陷溺深坑,用「酒色財氣名」五字,如鐵絲網羅一般將人困住。
菩薩細細看明情形,不覺悲聲大放,而隕涕痛哭靈根矣。菩薩痛畢,歎一口冷氣道:「吾在此傷心無益,須速去籌畫濟度之長策為要。」乃發一願曰:「吾以慈悲對群魔,群魔以慘酷害眾生,吾度不盡靈根不願成佛。」誓畢,竟來到諸聖宮凌英殿上,遣人去請三教聖人,召集萬仙。
不一時,三教聖人俱至,萬仙亦到齊,菩薩開言,將路遇五魔,如何將他們定住,如何令他們發誓,纔將他們放去,後來觀獲五魔混世之如何狀態,將上項事細細表明了一遍,因此相請,互商濟度之長策。
孔聖人道:「以此次之籌畫,重任原在三教上第,佛道二家尤須多贊助些兒方可。以前吾燕居時,雖曾刪定詩書六藝以為後世之模範,但當今去聖人之世甚遠,睚眦滋彰,大家以為老生常談,置而不學,學而不體,以供其言論之資耳。此次之長策,非以經教挽轉不可,當時所傳俱屬治世典章,言談世法,修身性命之理,固已包括,但隱而不顯,含而不露,非中人以上者不能猜詳。若飛鸞闡教,應化神通,談演超生出世之法,則非二家不可。吾故言須二家多出力贊助,蓋為此也,請熟思之。」
老子道君曰:「宣聖之言是也,此次妖魔如此布置周密,一時急切難以下手,欲籌挽救,原非經教不可。」
世尊曰:「此次固是非經教不可,但經教亦須再三籌畫方可行之,何則?五魔分作此三股,一股行世五方,一股行人五經,一股流行掩護,如擺長蛇大陣,有首尾相應之勢。今欲破之,當以陣法破之,先用天丁力士金剛神將攻其掩護一軍,以傷其眼目,如人眼目失明則心亦昏矣,而後用經教以化其心,再指以玄功禪定煉化三寶,去濁留清,以攻其入於五經之一軍,此一軍攻退,則行世五方之魔不戰自然瓦解矣。
蓋掩護一軍,如陣之旌旂坼堠也,如人之眼目也。入人五經一軍,如陣之中軍帳也,如人之心內五行也。行世五方者,如陣之形勢士卒也,如人之外五行也。陣之旌旂坼堠整全,則中軍帳內主帥有把握,中軍帳有把握,則形勢不能亂,軍心穩固而指揮如意,戰無不勝,攻無不取也。
人之眼目明亮則心清爽,心清爽則內五行暢快,內五行暢快則外五行亦舒展,舉動自如,聽心主之使用,而作事無不成矣。人失眼目則心昏,心昏則內五行有虧,內五行有虧則外五行無力,必不濟也。陣失旌旂坼堠則中軍無把握,中軍無把握則軍心亂,不戰自解矣。故先破其掩護,次攻其五經,後伐其五方,則功濟也,事成也。
破其掩護亦易,令鷹揚正氣之一天將統率天兵,一戰必能制勝,再令靈根先飲儒門顏子四勿湯,以去外誘之私。獨攻其五經極難,五經不攻則五方不能解退,且內魔一感則外魔又召,掩護復起也。但先破掩護以解目前之急,而後陸續進行自有道路。」世尊說畢,萬仙無不欽服。
三教聖人遂先請 無極玉皇封關聖帝君為三界伏魔大帝普天護法天尊,率眾先行以破其掩護。至攻其五經必用經教,於是元始天尊、靈寶天尊、老子道君三清遂雲篆出一部大洞經,孔子令三十六儒、七十二賢互相讚詠,重演孝經為孔子大洞經。文昌帝君飛鸞開化,創演鈞音禮樂,並談陰騭以醒世。玄天上帝演說報恩,太上再垂感應篇,伏魔大帝再垂武經以覺世,後編感應篇、覺世經、陰騭文為三聖合篇,即為一冊天律。呂祖闡玄濟度,此為列聖頒經之大略。
且說觀音大士,傷感群魔混世,請集三教萬仙籌畫收魔救世之策,而後有孔子、老子之言論,世尊之畫策,列聖各垂經濟世,不覺歡然大悅。會散後,自己就本慈航普度之志去白佛言:「世尊,自漢明帝求佛請經,所得者佛遺教經一部耳,其後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工夫,是以中國佛經甚少,今化人心重在經教,請將佛經三藏傳入東土,以資超生了死,普度歸根。」
世尊特開嘉許,大士遂派定取經僧,將經取入中國以傳世〔即唐僧玄壯法師所取之三藏經也〕,永濟眾生,共成佛道,正是三教頒經垂覺路,眾生有幸出迷途,不知三教列仙各傳經濟世之後,群魔可否收去,眾生可否度脫,且聽下回分解。
【評】
神通廣大以收魔,熱忱會集而度世,非慈悲大士不能有此胸襟,以天兵攻祟魔,以經教攻心魔,先後步驟深得卻窾,非三教聖人不能有此計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