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廿六日

 

我將教導你何謂執著與憂慮,也將教導你如何

放棄和脫離執著與憂慮。何謂執著與憂慮?凡

人有如此看法:「這個身體是我的,我是這

個,這個就是我。」這樣想的人對身體的變化

感到悲傷、憂慮、苦惱、哀痛與絕望。對於受

(感覺作用)、想(認識作用)、行(意志作

用)、識(意識作用),凡人也有如此看法與

感受。

 

何謂放棄與脫離執著、憂慮?受過良好教導的

聖潔弟子有以下看法:「這個身體不是我的,

我不是這個,這個不是我。」這樣想的人對身

體的變化不會感到悲傷、憂慮、苦惱、哀痛與

絕望。對於受、想、行、識,他也有如此觀

感。這就是放棄與脫離執著、憂慮。

 

十一月廿七日

 

假設有一個國王或大臣未曾聽過琵琶所奏之

音。有一天,他聽到了,便問:「好僕人,告

訴我這是甚麼聲音,竟然如此動聽、迷人、令

人喜悅陶醉、有這般扣人心弦的力量?」僕人

們回答:

 

「那是琵琶聲呀!陛下。」

 

國王接著說:「去,把那把琵琶拿來。」

 

僕人們拿來後,國王卻說:「我不要這把琵

琶,把音樂拿來。」

 

僕人們回答:「這琵琶聲由多個不同的部份綜

合組成,包括支弦腹、皮革、手柄、骨架、

弦、弦架以及彈奏者的技術。琵琶之所以能發

出聲音是因為他們的組合起來,琵琶之所以能

發出聲音是因為有了這許多個不同的組成部

份。」

 

國王聽了,把琵琶拆成百多片,再進一步拆成

更小片,然後放入火中燒。過後,把灰燼收集

在一起,放在篩子中簸揚、在水中清洗,以便

找出音樂。如此做了之後,國王說道:「這琵

琶其實是微不足道之物;然而,不論它究竟是

甚麼,世人都為它著迷。」

 

同樣的,一個人在不斷觀察、分析色(身體、

物質)受、想、行、識之後,最終的結論是沒

有「我」,沒有「我是」,沒有「我的」。

 

十一月廿八日

 

以前貪婪者,如今不再貪,以前瞋恨者,如今

不再瞋恨;以前吝嗇者,如今不再吝嗇;以前

矯飾者,如今不再矯飾;以前懷惡意者,如今

不再懷惡意;以前妒忌者,如今不再妒忌;以

前卑鄙者,如今不再卑鄙;以前無信用者,如

今不再無信用;以前狡詐者,如今不再狡詐;

以前有惡欲者,如今不再有惡欲;以前持邪見

者,如今不再持邪見從這些人的例子,我可

以這麼說:誰若能跟從隱士的修行,他便能去

除與隱士共有的污垢,去除與隱士共有的瑕

疵、缺點,去除導致痛苦與往生到惡道的因

素。他看到自己已淨化了,擺脫惡習與不純正

事物。他因此感到愉快,並且從愉快中得到喜

悅。因為喜悅,身體隨之而平靜。有了平靜的

身體,他感到快樂、有了快樂,他的心念便能

集中。他將滿懷的慈心、悲心、喜心、捨心散

發到四方,充滿世界的上方、下方、對面與各

個角落。他具備了一顆充滿仁慈、悲憫、隨

喜、平等、充實、不受抑制、沒有瞋恨與惡念

的心。

 

十一月廿九日

 

世尊的親戚蒂莎(Tissa)尊者對一群比丘說:

「法友們,我的身體有如中了毒,視力也變得

模糊,對佛法不再清楚。我的心被懶散怠惰所

佔據,修行生活缺乏歡喜。我對佛陀的教誨的

信心、開始動搖。」

 

比丘們把蒂沙的這番話轉告給世尊聽。世尊於

是對一名比丘說:「去吧!比丘,以我的名

義,叫蒂莎前來和我對話。」當蒂莎來到時,

世尊問他:「他們說你的身體有如中了毒,視

力也變得模糊,對佛法不再清楚;你的心被懶

散怠惰所佔據,你的修行生活缺乏歡喜,對佛

陀的教誨的信心開始動搖。這都是真的嗎?

 

「是真的,世尊。」

 

「蒂莎,充滿著情欲、欲望、愛意、渴望、狂

熱與貪求的身體是否不斷在轉變?悲傷、憂

愁、苦惱、哀痛與絕望是否會因此升起,你的

看法如何?」

 

「會的,世尊。」

 

「那麼受、想、行、識也是一樣嗎?」

 

「是,世尊。」

 

「說得好!蒂莎,說得好!依你看,沒有情

欲、欲望、愛意、渴望、狂熱與貪求的身體是

否不斷在轉變?悲傷、憂愁、苦惱、哀痛與絕

望是否會因而升起?」

 

「當然不會,世尊。」

 

「那麼受、想、行、識也是一樣嗎?」

 

「是的,世尊。」

 

「說得好!蒂莎,說得好!你以為身(色)、

受、想、行、識是永久(常)或不永久的

呢?」

 

「不永久的,世尊。」

 

「了解了這些,經過訓練的修行弟子就會遠離

這五蘊。遠離它們,激情就消失。激情消失,

他就得到解脫,並且體悟到:『輪迴已休止,

我已經過修行生活和做了一切必須做的,我不

再生死與受業報了。』假設有兩個人,一個善

於遠行,一個不善。不善於遠行者向善於遠行

者問路。對方答道:『是呀!好兄弟,就是這

條路。再走不遠你會看到一個岔口,靠右走,

再走一會兒就會來到一座樹林;再往前走是一

片沼澤;再向前,你會看到一面峭壁,繼續向

前你就會到達一片美麗的曠野了。』我以這個

比喻來闡明我的意思,即那個不善遠行者代表

凡人,善於遠行者代表如來、無上士、正覺佛

陀,岔口代表猶豫不決的階段,左邊道路是八

邪道,右邊道路是八正道,樹林代表無明,沼

澤代表欲望,峭壁代表煩躁不安與絕望,而那

片美麗的曠野就是涅槃。打起精神吧!蒂莎,

打起精神。我會勸告你,我會支持你,我會指

引你。」

 

十一月卅日

 

世尊對僧眾說:「身體不是靈魂。如果它是靈

魂就不會受苦;一個人也就可以說:我要我的

身體這樣,不要身體那樣。既然身體不是靈

魂,就一定會承受到痛苦,而人就不可以說:

我要我的身體這樣,不要身體那樣。受、想、

行、識也是如此。你以為身體是永久(常)或

不永久(無常)的呢?」

 

「不永久的,世尊。」

 

「不永久的東西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

 

「痛苦的,世尊。」

 

「將無常的和痛苦的東西當成這是我的,這是

我,這是我的靈魂,這樣認為是適當的嗎?」

 

「不適當,世尊。」

 

「受、想、行、識也是如此。所以,不論任何

一種色、受、想、行、識是過去、現在或未

來的,是粗俗的或巧妙的,是內在或外在的,

是低卑或卓越的,是遠或近的,都應以正確的

知識理解成:「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這不

是我的靈魂。」如此觀看與聽聞後,聖潔弟子

就不再執著於身、受、想、行、識。既然不再

執著,激情會消退。激情消退,他就得到解

脫,並且知道自己是解脫者。他體悟到:輪迴

已休止,我已經過修行生活和做了一切必須做

的,我不再生死與受業報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p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